|返回首页 | 大会特别演讲 | 大会专题讲座 | 大会自由发言 | 大会展板展示 | 大会综合信息 | 眼科厂商名录
|您的位置>>大会专题讲座>>角膜病>>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及感染[转载] 发送给好友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阅读:2243次 关键词:屈光手术

 
   [作者]: maojin [单位或文章来源]: 陈跃国 北京大学眼科中心 [加入时间]:2002/8/25
  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及感染   
打印文档
  文字 背景 字号 保存设置   人气指数:224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已成为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段。目前的临床研究多数围绕术后光学效果展开,对于术后炎症反应和感染的研究报道不多。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开展LASIK的手术室无菌条件和无菌操作要求相对较差,因此存在潜在的危险,而术后严重的炎症反应和感染可显著影响视力预后
一、 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
(一) LASIK后角膜伤口的愈合特点:
角膜瓣边缘与中央的愈合反应不同,边缘愈合与PRK类似。角膜细胞(Keratocyte)的激活在LASIK后持续1~2周,而在PRK后则可持续3年。LASIK后角膜瓣边缘伤口愈合的病理学特征为,上皮细胞愈合前,创口首先由纤维蛋白(Fibrin)和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覆盖;瓣边缘缝隙首先由纤维蛋白(Fibrin)栓填充,随后被角膜上皮细胞替代。上皮细胞的损伤,起到一种向角膜基质内细胞传递信号的作用,使基质细胞被激活而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这些细胞可分泌细胞外基质(FN, LN, Tenascin, Integrin receptors)使伤口纤维化(Fibrosis)。当角膜层间有残留物如粘液、白细胞、上皮细胞、金属颗粒、滑石粉或角膜瓣过薄、破损时,角膜细胞被激活的持续时间延长,愈合反应加重。在LASIK后伤口愈合过程中,角膜组织内产生一些炎症介质,如蛋白溶解酶、前列腺素、过氧化氧自由基、羟基及细胞因子等。
(二)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 DLK)
1998年由Smith RJ首次报道,又称为非特异性层间角膜炎、撒哈拉综合症,属于角膜板层屈光手术后非感染性、弥漫性层间炎症,可能与过敏性或毒性炎症性反应有关。其发生率报道不一,可达1/30~400眼。DLK的可能诱因为角膜层间异物残留包括:手套上的滑石粉、刀具上的金属碎屑、润滑油、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激光切削后产生的物质、睑板腺分泌物及消毒液Povidone-iodine等。其临床特征为LASIK后1~6天发生,个别发生于10个月后,可以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或中度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无明显的结膜充血或睫状充血;角膜基质内浸润弥散,局限于角膜瓣和角膜瓣之间,无相应位置的上皮病损;不伴有前房内炎症反应,或反应轻。临床上将DLK分4期:第一期,局限于周边部,瞳孔区未受累;第二期,完全性轻、中度层间浸润;第三期,完全性层间浸润伴细胞聚集;第四期,完全性致密的层间浸润,伴视力明显下降、眼睑水肿、睫状充血和前房反应。DLK的治疗为:第一期、第二期使用1%醋酸强的松龙眼液,1次/1~2小时,好转后减量,共1个月左右,期间应注意反复或加重、注意合并感染;第三期、第四期应掀开角膜瓣,刮除、送培养,瓣下BSS冲洗,4~6小时后开始点1%醋酸强的松龙眼液,1次/1~2小时。DLK的预防措施包括:1.术前眼表面冲洗;2.使用手术贴膜粘贴睫毛;3.术中戴无滑石粉手套;4.刀具、器械的清洗、消毒要及时,避免使用润滑油;5.掀开角膜瓣前擦干结膜囊;6.瓣下仔细冲洗;7.术后12~24小时起使用皮质类固醇眼液,q.i.d. , 持续5~7天。
LASIK术后感染性角膜炎 为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1997年,Pérez-Santonja首次报道(诺卡氏菌角膜炎,Nocardial Keratitis),其发生率约为1/5000(0.02%)。LASIK后导致角膜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角膜正常的解剖屏障破坏,致病菌直接侵入到角膜层间;疱疹性角膜炎;眼附属器感染,如睑缘炎、泪囊炎;睑内翻倒睫;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干眼症;医源性因素,如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表麻剂、含防腐剂的眼液、受污染的眼液;HIV感染。LASIK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为,症状:视力下降、异物感、畏光、流泪、眼部疼痛、分泌物增多;体征: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层间单个或多个白色浸润可蔓延至角膜瓣和角膜床深部、角膜水肿、上皮缺损、角膜瓣融解、前房反应与积脓。诊断依据包括:LASIK手术史、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裂隙灯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如刮片染色(Gram, Giemsa)、细菌培养(Blood agar, Chocolate agar, MacConkey agar, Sabouraud’s agar, Thioglycolate broth)、药敏试验。本次讲课重点介绍分支杆菌性角膜炎。分支杆菌 (Mycobacterium)为嗜酸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周围环境中,也可以在健康人群的体表和体液如唾液、胃液等中检出,对于角膜的感染机制尚不清楚。LASIK术后角膜分支杆菌感染的特点为:1.慢性及隐匿性病程;2.起病晚(术后2~8周);3.对普通抗生素治疗不敏感。其特异的角膜病损特征有:浸润边缘不规则、羽毛状外观;雪花状或碎玻璃样白斑;卫星灶。其诊断依据包括:1.病史,起病时间10天~6周(平均20天);2.典型的角膜病损;3.实验室检查,刮片:Ziehl-Neelsen 抗酸染色,培养Lowenstein-Jensen agar,Ogawa agar。治疗:1.掀开角膜瓣,刮除病灶,涂片染色,培养;2.角膜瓣下冲洗:Amikacin (10mg/ml);3.Amikacin (20mg/ml), 1% Clarithromycin 点眼q1h;4.Clarithromycin,口服,1.0 ~ 1.5g/天;5.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6.如感染难以控制则去除角膜瓣;7.穿透性角膜移植。LASIK后角膜感染的预防措施:术前,1.治疗眼睑、结膜或眼附属器感染;2.严格的手术器械消毒;3.用Povidone iodine消毒眼睑皮肤;4.铺无菌手术巾,粘贴睫毛。术中,1.戴无滑石粉的消毒手套;2.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3.角膜瓣下适度冲洗,避免液体返流;4.一个病人一把刀片。术后,1.不得用力揉挤眼睛;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眼液4~6次/天,共3~5天。



  • 上篇文章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相关检测项目及视觉质量的评价
  • 下篇文章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后角膜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 文章搜索:

    第八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角膜病热点文章 □- 相关文章
    1. 单疱病毒角膜炎(HSK)的研究进展 [阅读:2826]
    2. 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及感染 [阅读:2243]
    3. 免疫性角结膜病的治疗学进展 [阅读:1905]
    4.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阅读:1875]
    5. 棘阿米巴原虫的病原学研究 [阅读:1784]
    学术活动安排-9月9日下午:特别专题:屈光手术进展
    学术活动安排-9月8日下午:特别专题-爱尔康公司
    屈光性手术的研究进展总结发言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后角膜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及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