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性角膜炎已经成为严重的致盲性角膜病之一。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包括棘阿米巴科(Family Acanthamoebidae)的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 Spp)和双鞭毛阿米巴科(Family Dimastiamebidae)的耐格里属(Naegleria Spp)。其中引起眼部感染的绝大部分为棘阿米巴属。
棘阿米巴为单细胞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如淡水、海水、泥土、污物、腐败植物、空气及人畜粪便中,并可在温血宿主体内发育增殖,故又称为两栖型生物,属兼性寄生虫。棘阿米巴以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式存在。滋养体是其活动与感染形式,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滋养体变小,分泌生成厚的双层囊壁,形成包囊。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早期须与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上皮病变型相鉴别,对初次发病的上皮性病变、有迁延不愈倾向、同时有外伤或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患者要高度怀疑,并及时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当角膜基质浸润及溃疡形成时,要与单疱病毒性盘状角膜炎,细菌及真菌性角膜炎相鉴别,眼部剧烈的疼痛史或放射状角膜神经炎的出现都有助于鉴别诊断。近年来角膜共焦显微镜的应用,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快速诊断的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角膜共焦显微镜,可在活体角膜中观察到棘阿米巴包囊,有助于临床诊断,但共焦显微镜检查阴性,并不能否定临床诊断。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棘阿米巴原虫的病原学特点及其致病机理。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发生与一定的危险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戴角膜接触镜、污染的水源和角膜外伤等。其主要感染机制为:1)棘阿米巴原虫的粘附与侵入阿米巴原虫首先与角膜上皮细胞膜的脂多糖结合,粘附在角膜上皮表面,之后释放活性酶类,如神经氨酸酶,使上皮细胞变薄,并且发生坏死,造成上皮屏障的破坏,即可侵入角膜基质。2)炎症与免疫反应 阿米巴原虫感染早期,组织内以巨噬细胞浸润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多形核白细胞成为主要的浸润细胞。在体外,相应的抗体与补体具有导致棘阿米巴原虫溶解的作用,当有巨噬细胞存在时,抗体的作用明显加强。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免疫血清作用或受阿米巴原虫抗原刺激下,6小时内可将43%原虫溶解,当有γ干扰素存在时,溶解作用会增加一倍。
实验室检查
1)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从角膜溃疡区刮取的组织,可以直接进行涂片,95%甲醇固定,自然风干后,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包囊及滋养体。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姬母萨染色,乳酚棉兰染色。角膜刮片可以用生理盐水或氢氧化钾溶液作成湿片,观察包囊形态及滋养体的活动。
棘阿米巴原虫培养:从角膜溃疡区刮取的组织,可以直接进行阿米巴培养。常用无营养培养基,并在培养基中加入有活性或灭活的大肠杆菌,摄氏28度条件下,至少培养7天,要使包囊转化成滋养体将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
2)角膜组织活检:当角膜溃疡达深基质层时,角膜组织的活检或微活检有助于临床诊断,尤其在多次刮片阴性,临床又高度怀疑阿米巴感染的患者。活检组织可以用于阿米巴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免疫学检查以及超微结构的检查。常用的组织染色方法有环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碘酸希夫染色、铁苏木素染色及三色染色法等。
3) 组织化学及免疫学方法:对角膜刮片及角膜活检等组织,可以利用化学
荧光染料染色如钙白染色,或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观察。
4) 分子生物学方法:阿米巴原虫的同功酶测定,多聚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
切酶方法,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帮助对阿米巴种株的分型。
棘阿米巴的分类研究
1)形态学分类 1977年,Pussard和Pons主要根据包囊形态将其分为18个种,3个类群。致病的棘阿米巴主要属于类群Ⅱ。
2)基因分型 目前认为,利用DNA序列差异是最有希望对棘阿米巴在属以下水平进行确切分型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DNA测序及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等。基因型的确定对研究棘阿米巴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药物敏感性有极大的帮助,但表型与药效的确切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棘阿米巴的治疗
棘阿米巴对多种治疗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目前常用药物有0.02%洗必太滴眼液、0.5%新霉素滴眼液、0.4%甲硝唑滴眼液或0.4%替硝唑滴眼液对于是否可以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阿米巴性角膜炎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