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大会特别演讲 | 大会专题讲座 | 大会自由发言 | 大会展板展示 | 大会综合信息 | 眼科厂商名录
|您的位置>>大会专题讲座>>角膜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后角膜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转载] 发送给好友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阅读:1694次 关键词:屈光手术

 
   [作者]: maojin [单位或文章来源]: 贺燚 孙秉基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加入时间]:2002/8/2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后角膜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打印文档
  文字 背景 字号 保存设置   人气指数:169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 ( 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 与 PRK 手术相比较,由于保留了角膜上皮及前弹力膜的完整性,可避免PRK术后的一些并发症,角膜感染的机会也明显降低。文献统计其发生率为 0.02% ~ 0.1% ( Slade SG. 1996、Lin PT. 1999 )。一旦发生,后果仍然十分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致病菌
1、细菌感染:最常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龟分支杆菌 ( M. chelonei ),苏加分支杆菌 ( M. szulgai ),星形诺卡菌 (N. asteroides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MRSA )。
2、真菌、棘阿米巴感染。
3、病毒性角膜炎复发 ( HSV )。
Quiros等( 1999 )收集11眼(术后1天~1年发病)。作者 ( 1996 ~2001 )收集15眼(术后2天~95天)金葡菌2眼,分支杆菌3眼,诺卡星状菌、绿脓杆菌、粘质沙雷菌、棘阿米巴各1眼,真菌2眼,未明原因4眼。其中8只眼已做角膜移植术。
二、发病时间及感染途径
1、LASIK术后感染多于术后24小时~ 1周以内发病;也有报道于术后 2 ~ 3 周以后发病;少数报道于术后较晚期( 4 个月 ~ 1 年)发病,注意随访观察。
2、感染途径:①患者:泪液、分泌物、睫毛、睑缘、 睑板腺分泌物带菌。②术者:手指、手套、器械、敷料手术操作。③环境:手术室环境(空气落下细菌)、术后接触污染环境(游泳、公共浴池等)。
三、危险因素
1、未诊断出干眼症及闭塞性睑板腺功能不全(MGD)
2、术中使用污染的灌洗液(冰水)瓣下冲洗。
3、术中引起的角膜上皮损伤。
4、术后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
5、术后局部糖皮质激素滴眼。
6、术后接触污染的环境(游泳、公共浴池等)。
   值得警惕的是近来文献报道 ,LASIK 和白内障术后常因睑板腺分泌物中的细菌感染,而导致化脓性角膜炎的发生。(其病灶部位常和睑板腺阻塞部位一致即2、4、8、10点部位),因此患有闭塞性MGD(睑缘炎)的患者术前检查和处置非常重要。
四、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特征
1、Smith 等描述:弥漫性、多病灶的炎性浸润,局限于瓣的层间,不向深层及瓣上扩展,有完整的上皮覆盖,故命名为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 );
2、我们所遇到的病例中,只有轻度或早期病例才具备上述特征,重症和晚期病例均有相应致病菌角膜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五、预防和治疗
1、预防:①术前如发现有干眼症、睑缘炎(或闭塞性MGD)、结膜炎、泪囊炎,应给予治疗后再手术。②手术前、后常规滴抗菌药眼水。③严格进行手术室、器械及病人局部消毒。④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手术。⑤用贴膜粘贴上、下睑缘,固定睫毛及睑板腺开口,防止术中污染。⑥术后避免进入脏物、异物等。
2、治疗:①术后翌日~1周内,病人出现急剧眼痛,分泌物增多,视力下降,应高度怀疑感染。②迅速做眼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检查,必要时将角膜瓣掀开,做病灶刮取物培养,然后用抗菌药液彻底冲洗。③轻、中度:0.3% 妥布霉素或 0.3% 氧氟沙星(对肺炎链球菌和某些链球菌低敏感),30 - 60 分钟滴眼一次。④重度: 0.3% 妥布 + 5% 头孢唑林(一代),或0.3% 氧氟 + 5% 头孢他啶(三代)交替滴眼(将10 ml 注射用生理盐水加入 500mg 头孢唑林或头孢他啶注射瓶内,振荡摇匀)⑤个体化治疗根据培养结果及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及时修正或选择有效、敏感、安全的抗菌药物,局部或全身治疗。药物治疗不佳或病情加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六、鉴别诊断
1、层间沙漠反应 ( Sands of Sahara)又称弥漫性板层角膜炎 ( diffuse lamella keratitis ):①发生于术后早期(1~2天),表现为层间出现灰白色细小点状渗出物,多位于瓣下边缘部,若同时伴有角膜瓣水肿,可累及中央区。②术后5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多不影响视力。③发病机制:局部无菌性免疫反应。层间抗原来自睑板腺油性分泌物、手套滑石粉、敷料细丝、空气中灰尘,刀片或刀头的金属碎屑、血液等。④层间沙漠反应分期及治疗 ( Linebarger EJ. 1999):层间沙漠反应分为4期;Ⅰ、Ⅱ期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Ⅲ、期采用层间充分冲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Ⅳ期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2、角膜上皮内生(epithelial in-growth ):①发生率:初次手术为 1.3%,再次手术为2.1%。多在术后 1 ~ 2 个月发生。②临床表现:角膜瓣边缘层间可见一团或一片灰白色珍珠状半透明浑浊,多为自限性,对视力无损害,可不用处理;少数生长迅速,自瓣的周边部向中央生长,侵及视区,影响视力,并发生散光,严重者可致基质坏死融解。③危险因素:复发性角膜上皮脱离,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糖尿病病人发生率高;术中脱落上皮细胞冲洗不彻底带入层间;角膜瓣复位后对合不良,错位扭曲;角膜瓣中央破裂,薄瓣;角膜瓣下异物(睑板腺油性分泌物、出血、眼膏、敷料细丝、刀片及刀头金属碎屑)。④处理:自限者,局部糖皮质激素滴眼;进行性者(病灶扩大、融合,波及视区,散光增加)应尽快将瓣掀开,一方面取刮取物做涂片或培养,排除层间感染;另一方面彻底清除角膜瓣侧及基质床面的上皮细胞(可采用冲洗、机械、激光等方法);上述方法处理无效,继续恶化加重,并出现基质坏死、融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 上篇文章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及感染
  • 下篇文章屈光性手术的研究进展总结发言
  • 文章搜索:

    第八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角膜病热点文章 □- 相关文章
    1. 单疱病毒角膜炎(HSK)的研究进展 [阅读:2826]
    2. 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及感染 [阅读:2242]
    3. 免疫性角结膜病的治疗学进展 [阅读:1905]
    4.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阅读:1875]
    5. 棘阿米巴原虫的病原学研究 [阅读:1784]
    学术活动安排-9月9日下午:特别专题:屈光手术进展
    学术活动安排-9月8日下午:特别专题-爱尔康公司
    屈光性手术的研究进展总结发言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后角膜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及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