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大会特别演讲 | 大会专题讲座 | 大会自由发言 | 大会展板展示 | 大会综合信息 | 眼科厂商名录
|您的位置>>大会专题讲座>>角膜病>>单疱病毒角膜炎(HSK)的研究进展[转载] 发送给好友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阅读:2827次 关键词:感染

 
   [作者]: maojin [单位或文章来源]: 朱秀萍 西安市眼科医院,西安市眼科研究所 [加入时间]:2002/8/24
  单疱病毒角膜炎(HSK)的研究进展   
打印文档
  文字 背景 字号 保存设置   人气指数:2827   



一、HSK流行病学的进展:
人是HSV唯一的自然宿主,人群的感染率高达90%以上。
感染途径:鼻咽部、口腔、眼和生殖器粘膜以及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体内,并在表皮或真皮细胞内复制而感染神经末梢。正常人唾液中成人1-2%、儿童5-8%有HSV-1排出。近年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HSV抗体阳性率15-30岁高达90%,而同一年龄组的发达国家HSV的抗体阳性率50-60%。
HSV-2主要为腰以下生殖器感染,近年眼部感染在增多。
二、 HSV在角膜潜伏感染的研究:
潜伏感染是指长期内能够以非增殖性形式存在于宿主体内,并在刺激作用下激活和复制产生感染性的子代病毒体。1、有病毒DNA存在;2、没有增殖性感染时的转录;3、存在潜伏相关转录片段(LATs)。
三叉神经节为HSV潜伏地,已被公认。
是否在角膜潜伏,仍在研究:朱秀萍、房益兰等(1983)首先从静止期HSK角膜片及房水中培养分离出HSV-1,并在电镜下检出HSV颗粒,首次提出静止期HSK,HSV仍在角膜内潜伏,是该类角膜炎复发的主要原因。1991年Cook再次提出HSV-1可能在角膜形成潜伏感染的设想。Thomas(1992)、谢立信、吴洁(1998)的研究,也相继支持此设想。刘祖国、陈家祺等(1997)通过供体眼角膜HSV基因存留的研究,认为正常人角膜中有HSV-DNA存留。王彤和朱秀萍等(2000)对138只近视眼行PRK手术时所刮取的正常角膜上皮用聚合酶链反应法(ISPCR)、免疫荧光法(IFA)、以及病毒分离培养和扫描电镜法检测HSV的存在,再次提出正常人角膜上皮内有HSV-1功能基因LATs存在,因为LATs在HSV潜伏的建立和维持及激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故正常角膜有HSV-1潜伏。
三、HSK诊断方法和进展:
1、现有诊断方法:病毒分离培养、免疫荧光法测HSV-1抗原、测抗HSV-IgG的量、测HSV特异性的泪液分泌型IgA (sIgA)、PCR、原位杂交等。
PCR方法准确、敏感、快速,是HSV-1抗原检测之外有力的一个诊断工具。Kaye SB等对110例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人取下的角膜进行检查,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出率分别为 82% 和74%,二者联合应用,特异性可达97%。
PCR还有助于分析原发性移植失败(PGF)的原因。
PCR能从泪液中检测HSV的 DNA。可跟踪治疗,以及考虑抗病毒治疗的维持或停用。
2、 HSK的分类:
Holland EJ (1999年)基于HSK的解剖和病理生理过程的不同而提出的一种分类法,共分四型:
感染性上皮性角膜炎:包括树枝状、地图状、边沿性溃疡,这些病变主要是活动的HSV在上皮层复制所致。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包括点状、上皮缺损、神经营养性溃疡,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机制。
基质性角膜炎:分坏死性基质性角膜炎、免疫性基质角膜炎。
角膜内皮炎:主要是角膜内皮层的一种炎症反应,可表现为盘状、弥散的、线状的。
四、治疗的研究进展:
1、 口服无环鸟苷 :美国疱疹眼病研究组首次提出口服ACV是一种可能降低复发的治疗方法。为了研究口服ACV对上皮型和基质型HSK复发的影响,单疱眼病研究组观察了703例HSK病人,357例每天口服ACV800mg,346例接受安慰剂,治疗并随访12个月,治疗组HSK复发率19%,其中有16人复发超过一次;安慰剂组复发率32%,其中30人复发超过一次。说明口服ACV对曾多次发作的病人更有益,并可预防基质型HSK的复发。另一研究提出长期小剂量口服无环鸟苷,可有效预防术后HSK复发,但是停药后可能复发。
有研究证实口服ACV对儿童亦可行。
总之,口服ACV可以减少眼部单疱病变的复发,尤其对基质性HSK的病人更有益。
2 、ACV联合免疫抑制剂:
与MMF联合:MMF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MMF及ACV都会竞争病毒DNA聚合酶,所以二者可能有协同作用。实验证实联合用药抑制HSK的复发及排斥反应,安全、高效。
与CsA联合:研究者认为可成功的治疗基质型HSK,特别是非坏死性HSK。
3、其它:
3.1 转基因:基因治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转型治疗方法,目前研究还处在寻找合适的载体和基因转移方式等。如研究发现IL-6转基因治疗,病毒的含量减少。IFN-a1转基因是一种对抗HSV-1感染的有效方法。
3.2 HSV-1疫苗研究:热休克灭活的HSV-1,HSV-1的各种表面糖蛋白等,选择性的组建融合蛋白如:gD-IL-2(由HSV-1糖蛋白D和人IL-2组成)等均在探讨中。疫苗是治疗HSK的前景。
3.3 细胞因子及其中和抗体: IL-1a和TNF-a在复发性HSK鼠的角膜上水平升高,这两种细胞因子的抗体可以明显减轻病毒所致的角膜病变,某些细胞因子的中和抗体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3.4 辅助治疗:抗病毒联合干扰素、干扰素的诱导剂如Aktipol。表面滴谷胱甘肽亦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



  • 上篇文章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研究
  • 下篇文章手术源性眼表改变
  • 文章搜索:

    第八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角膜病热点文章 □- 相关文章
    1. 单疱病毒角膜炎(HSK)的研究进展 [阅读:2827]
    2. LASIK术后的炎症反应及感染 [阅读:2243]
    3. 免疫性角结膜病的治疗学进展 [阅读:1905]
    4.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阅读:1875]
    5. 棘阿米巴原虫的病原学研究 [阅读:1784]
    眼部感染与免疫(二)
    眼部感染与免疫(一)
    外伤性眼内炎的诊治
    单疱病毒角膜炎(HSK)的研究进展
    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