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疫苗体外特异性抗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SO-RB50,同时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诱导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Rb的免疫治疗及Rb可能的免疫逃避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采用MTT法以Rb肿瘤细胞的蛋白抗原体外冲击致敏健康人及Rb患者来源的成熟DC,并将其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DC-T),诱导出抗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SO-RB50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以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作为对照靶细胞,分别比较DC-T细胞对SO-RB50和Raji杀伤率及健康人组与Rb患者组特异性杀伤率的组间差异性。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检测健康人和Rb患者的外周血来源的成熟DC膜表面分子HLA-DR,CD54和CD80的表达;并将健康人外周血成熟DC经不同浓度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SO-Rb50的上清液培养,检测不同浓度中3种膜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以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rescence Intensities MFI)的值表示并统计分析。
结果 对SO-RB50与Raji两种靶细胞,健康人组和Rb患者组效应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均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P<0.05),两组效应细胞各自对SO-RB50与Raji两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对SO-RB50的杀伤作用各效靶比均强于相应效靶比的Raji,( P<0.01);而各效靶比健康人组与Rb患者组CTL对Raji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则相近,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进一步比较健康人组与Rb患者组CTL对SO-RB50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同时健康人及Rb患者两组DC膜表面HLA-DR、CD54及CD80分子的表达经统计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 ,P<0.05, P<0.05。患者组较健康人组的平均荧光值低,即患者DC膜表面MHC-Ⅱ及粘附分子、共刺激分子表达低于正常人。而正常人DC经不同浓度的Rb肿瘤上清培养后,其膜表面分子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随着上清浓度的增高下降程度更趋明显,两者呈负相关,P<0.01。唯有CD54分子在25%浓度的上清中的平均荧光强度与正常人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随着上清浓度增加,其MFI值也明显下降。
结论 应用Rb肿瘤抗原负载DC可诱导出针对SO-RB50抗原特异性的CTL,提示这种方法对Rb的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Rb患者DC膜表面分子HLA-DR,CD54及CD80的表达低于健康人,DC的功能缺陷与其膜分子表达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可能与Rb肿瘤的免疫逃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