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患者,10岁,男,河南人,主因左眼球渐进性突出,间断红肿2年,曾在当地给予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可,但停药一段时间后病情又复发,经常反复,为求彻底诊治,遂来我院,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1.0,左眼0.3/0.3(插片无助),右眼运动自如,左眼球内收明显受限,几乎消失,瞳孔不过中线,外展仅30°,双眼球突出度:12(95)18 cm,左眶压高,左眼睑中度水肿,球结膜高度充血及水肿,余前节(—),瞳孔圆,d=3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可,左眼眼底:视盘界清,色淡,C/D=0.3,视网膜后极部水肿,血管走行正常,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双眼眼压:R:14.6Hmmg ,L:27.3Hmmg。CT及MRI结果显示:左眼眶内侧壁偏后下方可见占位病灶。初步诊断:左眼眶内占位病变。(怀疑为豚囊尾蚴病),在我院给予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1周,炎症控制后,行全麻下左眼眶前路开眶取瘤术,手术顺利,术中取出2.3cm×1.5cm大小的瘤块,质韧,与内直肌有明显粘连粘连,术后送病理科病检结果:切开肿块,外层是囊壁,中间是囊尾蚴,印象为寄生虫病(豚囊尾蚴),出院诊断:左眼眶寄生虫病(豚囊尾蚴)。
2.讨论:
眶内寄生虫病较为少见,豚囊尾蚴为猪绦虫的幼虫。此病多见于东北、华北地区。误食虫卵后,被消化液溶去外壳,尾蚴穿过肠壁进入血行,可栓塞于各种结构内,外被囊壁,形成囊尾蚴。尾蚴多寄生于脑、肌肉和皮下,偶见于眶内,约占人体囊尾蚴的5%。侵犯眼眶者多在眼外肌内。眶囊尾蚴多发生于儿童,尾蚴至眶内3—6个月出现症状和体征,位于眼睑和眼眶中、后段者常引起疼痛,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障碍。囊液外渗可引起炎症反应、眼睑和球结膜水肿。囊尾蚴可沿眼外肌边缘转移至球结膜下,局部隆起、充血。超声可显示囊性肿物,头节为一强回声光斑,可见自发运动。CT可见高密度块影,内有一低密度区,高密区表示囊外增生的纤维组织,低密区为囊液图象。MRI:囊液在T1WI 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外纤维组织 T1、T2 加权像均为低信号区。这一病人之所以诊断为左眼眶寄生虫病(豚囊尾蚴),分析如下:首先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效,但反复发作,说明每次囊虫不能完全被清除,因为有囊壁,可以避免药物的作用。一旦停药,囊虫又开始活动,反复入血,而致左眼球结膜反复水肿和充血,发作起来类似眶蜂窝织炎;CT及MRI等影像检查也可表明;病理活检结果也可证明。此病虽少见,但还应做科普教育,不吃非检疫的肉制品,避免发生。但如果遇到我们也应该有应对措施,发生之后则给予控制炎症反应后行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