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2岁,右眼视力渐进性下降2月余,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且给予大量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遂行CT及MRI结果报告:右眼球后占位,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右眼视力0.3/0.3(插片无助),左眼1.0/1.0,双眼向各方向运动尚自如,双眼突出度16.5mm(95mm)15mm,眶压正常,余前节(—),右眼瞳孔圆,d=3mm,直接对光反应迟钝,间接对光反应灵敏;左眼瞳孔圆,d=3mm,直接对光反应灵敏,间接对光反应迟钝;右眼眼底:视盘界清,颞侧色淡,C/D=0.5,视乳头表面的血管向鼻侧移位,余血管走行正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光略弥散,A/V=2/3,未见出血及渗出,双眼眼压R:14.9Hmmg ,L:14.1Hmmg,阅CT及MRI,认为:右眼眶内占位病灶,位于眶尖部,在视神经下方偏内侧,初步印象为右眼眶内占位病变(多考虑海面状血管瘤),择期在全麻下行右眼眶外侧开眶取瘤术。
2.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眶内肿瘤,约占眶肿瘤手术量的15%-20%,是典型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具有代表性。肿瘤多位于肌肉圆锥内,临床首先出现轴性眼球突出,眼球回纳有弹性。晚期因压迫视神经视力减退,视神经前端压迫发生视乳头水肿,后端压迫可见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肿瘤压迫眼球,眼底可出现脉络膜视网膜皱褶。眼球运动障碍见于晚期。发生于眶尖部的肿瘤,早期引起视力减退和视乳头苍白,常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或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影像技术检查可得出定性、定位诊断。B超可见球后圆形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圆滑,有时可见肿瘤晕;海绵状血管瘤因血管窦壁强反射,是眶内肿瘤中内回声最多、最强、分布最均匀的一种;压迫眼球肿瘤可变形。CT显示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特征。多位于肌肉圆锥内,类圆形,边界锐利,内密度均匀或不均质。MRI具有一般实性肿瘤的特征,弛豫时间延长,T1WI为低或中信号强度,T2WI高信号强度。在此,我写这个个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醒我们每一位年轻医生,尤其是那些经验不太丰富的住院医生,一定要对症下药,对于易误诊的病例,一定要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做B超、CT及MRI,或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仅做B超就足可以明确诊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方矢,治疗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而且给病人带来极大的本来可以避免的痛苦,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