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生理的研究覆盖很广阔领域,涉及如与视觉形成有关的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组织的神经生物学;与形觉、色觉、方向、运动、明暗适应、双眼视、立体视、对比度及后效应等有关的心理物理学;与视觉运动控制和阅读等有关的行为生理学;与图像分析、神经网络及模拟等有关的计算机视觉及与各种视觉障碍发生有关的临床视觉生理等等。但与临床诊治、疗效观察、预后估计以至发病机理探讨等最有关是临床视功能的判断,特别是客观视功能的测定。
1) 以多焦 ERG 和多焦VEP 为代表的视觉电生理学的进展,进入到第三代,使得以同时获得从视网膜到视皮层具有多部位可比性的视觉信息,并建立视网膜生物电反应的三维图,更有利结合临床病情和病变损害程度作视功能状态分析。
2) 对于承担精细视觉的视网膜黄斑区的视功能测定,特别在视网膜后极部 25- 35°区域范围内,可通过多焦ERG、多焦VEP、对比敏感度测定等得到更多较精确的视功能判断依据。它们对于日益受关注的黄斑区疾病的临床诊治更具价值。
3) 主觉视功能检测逐步融入客观检查技术。对婴幼儿、老年人或合作困难的患者,尤能克服进行心理物理学等检查的困难。在视野、色觉、对比敏感度、运动觉等这些方面,通过电生理方法,可能有助于对色觉异常,青光眼及弱视等病提供临床诊疗的客观依据。
临床视觉生理这些方面的重大进展,是当代科学发展的结晶。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视觉生理学结合的生动发展,也大大扩展了临床视觉生理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