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会议投稿查询 | 综合信息报道 | 在线注册查询
|您的位置>>会议投稿查询>>青光眼(投)>>UBM检查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 发送给好友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阅读:1011次 关键词:青光眼

 
   [作者]: 崔丽珺 孙乃学 扬建刚 张 倩 王宵华 [单位或文章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710004 [加入时间]:2003/8/15 [稿件录用方式]: 书面交流
  UBM检查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打印文档
  文字 背景 字号 保存设置   人气指数:1011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比较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瞳孔阻滞型与非瞳孔阻滞型的眼前节形态差异,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UBM检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56例88眼的眼前节结构,其中瞳孔阻滞型30例51眼,非瞳孔阻滞型26例37眼,并对两组参数进行定量、半定量统计学分析。 结果 瞳孔阻滞型的瞳孔缘相对位置靠前,前房深度较浅(2003±372μm),与非瞳孔阻滞型的前房深度(2220±221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房角开放距离500 瞳孔阻滞型(89.74±91.47μm)小于非瞳孔阻滞型(138.86±64.13μm)(P<0.01),因而瞳孔阻滞型房角更窄。瞳孔阻滞型周边虹膜膨隆,非瞳孔阻滞型虽然周边虹膜平坦,但有高褶或增厚堆积现象。两组类型中均可看到虹膜根部附着点靠前。睫状体旋前在非瞳孔阻滞型中比较多见,其小梁睫状体距离(546±151μm)、虹膜睫状体距离(48±72μm)、巩膜睫状体夹角(34.15±4.85度)等相关参数均小于瞳孔阻滞型(参数依次为630±210μm、177±91μm和40.44±9.83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瞳孔阻滞导致的周边虹膜膨隆是慢闭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主要机制,睫状体旋前、周边虹膜增厚和堆积以及虹膜根部附着点靠前则是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主要机制。



  • 上篇文章近视眼在长时间近距离工作过程中调节反应的变化规律研究
  • 下篇文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 文章搜索:

    眼科专业学术会议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青光眼(投)热点文章 □- 相关文章
    1. mERG二阶反应联合OCT测量RNFL厚... [阅读:2936]
    2. 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近、远期疗效对比观... [阅读:1531]
    3. 多焦视诱发电位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 [阅读:1492]
    4.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 [阅读:1458]
    5.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筛板血流的研究 [阅读:1307]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合并脉络膜脱离三例临床分析
    晚期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晶体摘除治疗恶性青光眼
    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