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实验则是在长时间的近工作过程中连续测量正视者与近视者的调节反应,研究调节反应过程的变化特征,并比较正视者与近视者之间,以及各种类型近视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29名受试者参与了该实验,年龄16-33岁。其中12名正视(EMM)(±0.50D);20名近视(-1.00D~-7.00D),包括10名进展期近视(PM),8名稳定期近视(SM)。在33CM处放置的一个视频终端上显示调节刺激视标。整个实验中受试者在双眼注视的条件下连续近距离工作1小时,同时用WV-500红外验光仪每隔30秒测量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值。将红外验光仪上的读数作等效球镜处理后得到1小时连续变化的调节反应值。
[结果]EMM连续1小时AR值随时间呈现类似二次曲线的形态,即在前30分钟AR值逐渐升高,30分钟时达到峰值,后30分钟逐渐下降,上升臂与下降臂几乎对称。SM与PM连续1小时AR值随时间呈现出围绕在一平均值水平上下波动的状态,PM的波动(s=0.41)远大于SM的波动(s=0.16)和EMM的波动(s=0.23)。该平均值用Spss11.0软件的One-way ANVOA法分析在EMM,SM,PM分别为2.1933D,2.2413D,2.0860D,按双侧检验a=0.05的水准,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1、各屈光状态组随近工作时程的延长所呈现出的AR变化特征,可能是由于正视者对视网膜上模糊像探测的敏感性高,而近视者则对视网膜上模糊像不敏感所致。2、各屈光状态组的调节反应滞后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注视一个静止刺激之后测量仅一次调节反应的方法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不能用这样测得的结果得出各屈光状态组AR值有差异的结论。3、PM的AR值波动明显大于SM和EMM,说明近视调节反应的不稳定性是进展期近视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