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否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晶状体上皮细胞衰老、凋亡的关系,为老年性白内障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传代。以TRAP-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对各代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计算阳性细胞(衰老细胞)百分数;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培养过程中细胞凋亡状况;10μmol/l喜树碱诱导第一代与第七代细胞凋亡,比较凋亡百分数的差异。
结果: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培养转代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减弱,至第四代低于检测水平,活体、原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活性分别为:0.46±0.046, 0.32±0.026, 0.25±0.0287, 0.19±0.019, 0.11±0.038;衰老细胞随细胞的体外培养传代增加,在体与原代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无衰老现象,第一代至第九代衰老细胞百分数为:(0.98±0.39)%, (4.93±1.35)%, (11.08±1.69)%, (24.98±3.55)%, (33.89±3.74)%, (41.17±5.24)%, (51.75±8.32)%, (73.00±5.98)%, (77.00±14.18)%。在培养过程中未检测到凋亡细胞。第一代与第七代晶状体上皮细胞对凋亡诱导因素的敏感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喜树碱诱导凋亡百分数分别为:23.87±3.45% 、38.29±4.01%, t=-7.71,p<0.05。
结论:(1)晶状体上皮细胞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对于阻止细胞衰老有重要意义,提示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2)端粒酶活性与晶状体上皮细胞衰老有关,衰老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并不以凋亡为结局,但对凋亡诱导因素的敏感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