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本文探讨了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72例手术分为两组,A组:34例行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8例行巩膜隧道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A组在12:00透明角膜边缘做长3.0mm板层切口深约0.5mm,于基质层前移2mm后穿刺进入前房;B组以穹隆为底做结膜瓣,在12:00角膜缘后2mm做长3.0mm板层切口深约0.5mm,于基质层前移3mm后穿刺进入前房。结果 两组术后1天逆规性散光均较术前增加,其中A组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以后逐渐减少,到术后3月时与术前比较无差异(p>0.05)。角膜散光度:两组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采用矢量分析和直接相减法计算,术后1天致3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逐渐减小。结论 由于白内障手术隧道小切口不做缝线,故12:00处切口使角膜散光产生逆规性改变。术后随着切口的愈合,角膜组织的张力逐渐恢复,加之组织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和收缩,致使循规性散光较术前人数增多。这一结果提示我们:通过选择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做手术切口位置以达到改善角膜散光的方法值得商榷。尽管A组术后透明角膜切口距离角膜中央较近,但因切口为由外向角膜中心方向逐渐缩小的漏斗形,这种状况不会破坏角膜组织的“恢复记忆力”,术后不易产生手术性角膜散光。透明角膜切口由于不切结膜,具有不出血、操作简便等有点,适用于熟练术者在大批量手术中使用;但透明角膜切口术后角膜散光度数较隧道角膜切口有增大的趋势,故隧道角膜切口具有散光小,更加安全的优点,我们认为在不追求手术速度的情况下,为适宜选择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