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ustodis, Lincoff 等采取不放液手术,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取得满意疗效后,近20年来此法已被广泛接受。但如遇视网膜下积液过多,常需要双眼包扎,卧床休息,以期视网膜下液减少或消失,方适于行不放液手术。Algvere (1), Joghnslon (2), Chatellier (3) 等曾报告术前作直肌缝线牵引制动,可使多数病例视网膜下液消退,而能准确定位封闭裂孔,以利于手术成功。我科在近年开展不放液手术治疗300余例视网膜脱离的基础上,于1996年起,术前采用直肌牵引制动法进行了68例手术,取得了良效,现予报道。
关键词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直肌牵引 视网膜下液
病 例 情 况
于1996年元月至1999年12月,对68例(68只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进行了直肌缝线牵引制动。患者年龄为10岁至74岁(平均39.5岁),男性43例,女性25例,右眼46例,左眼22例。病眼术前视网膜下积液均较多,其中47例为球形脱离,脱离位置偏上方者49只眼,脱离范围≥1/2者58只眼。视网膜裂孔者34只眼,单孔者34只眼;裂孔≥1PD者31只眼,其中巨孔4只眼。锯齿缘离断1只眼;裂孔位置偏上方者39只眼。患眼视力<0.05者48只眼,0.05-0.1者12只眼,0.2三只眼。0.3两只眼。0.6一只眼。0.7两只眼。患眼有中度玻璃体混浊,机化条索牵引等改变者41只眼。
方 法
患者经详查病眼后,均于术前进行直肌缝线牵引制动1-2天,然后立即进行手术。牵引制动方法:按网膜主要裂孔位置,选对侧直肌作缝线向裂孔方向牵引。先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2ml球后阻滞,以3-0黑丝线缝于肌腱止端。下直肌缝线后,牵引眼球上转,以胶布将线结折叠贴于前额部固定,并注意避免缝线接触角膜。其他直肌缝合后作相应牵引固定。此后,双眼绷带包扎。卧床休息1-2天,于手术当天抽除缝线,检查视网膜下液消散情况,并立即手术。采用透热电凝或冷凝裂孔。巩膜外硅胶扣压不放液术。本组病例作下直肌缝线牵引62例;另4例牵引上直肌,2例牵引内直肌。
结 果
68例患者住院检查期间,除一般卧床休息外,部分病人曾进行双眼包扎,但脱离的视网膜均无明显退回,不适宜进行不放液手术.经直肌牵引制动1-2天后,65例患眼的视网膜脱离特别是上方球形脱离有明显后退,视网膜下液有中度以上消散,其中28只眼完全复位;另3例视网膜后退度较少。本组除3例需行放液术外,均适应不放液术而达到准确封闭裂孔的目的。术后58例患眼于24小时-1周内,视网膜平复,裂孔封闭,出院前达到临床治愈;6例术后视网膜大部分复位,仅下方周边部视网膜下少许积液,未发现新裂孔,计入基本治愈;另4例术后视网膜未复位,虽经再次手术仍未治愈(均为全脱离病例)。合计治愈率为92%,未愈8%出院前视力分布:<0.05者13例,0.05-0.1 21例,0.2-0.5 27例,0.6-1.0 6例,1.2 1例。术后视野恢复正常者57例,视野扩大者7例;仅未愈4例视野仍有相应缺损。本组病例行下直肌牵引制动62例较顺利;内直肌牵引2例均有角膜擦伤,而上直肌牵引也感固定和保护角膜困难。故以后未作上直肌、内直肌牵引。
随 访
13例得到随访,随访期为术后3月-1年半(平均术后9个月),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视力较出院时增进者8例,其中视力增进2排以上者4例,视力为>0.4(2只眼达1.2);保持视力3例,减退一排1例。本组术前8例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其中多有黄斑变性或囊样变性,随访视力均<0.4;而术前未波及黄斑者,有2例视力为0.7,1.2。随访期8例保持视网膜完全复位;而3例出院时视网膜下方少许浅积液者,2例视网膜已自然平复,1例残留少许局限性积液,另一失败病例,随访时视网膜广泛脱离。
随访病例眼前段及玻璃体变化不明显,5例有视网膜皱襞或网膜前膜。11只眼行荧光眼底血管摄影,3只眼发现黄斑色素上皮损害,1只眼见视网膜前膜所致黄斑区小血管纡曲,1只眼见下方视网膜血管分枝散在渗漏伴黄斑囊样水肿。
讨 论
目前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已多行不放液术,因放液手术易致眼内出血、玻璃体外溢、网膜嵌顿以及广泛性玻璃体前收缩等不良并发症,使手术失败5),但高度视网膜脱离而不易退回者,免强施行不放液术,常不易准确定位凝固视网膜裂孔,且电凝(或冷凝)量易过量而加重视网膜及玻璃体损害,巩膜扣压物也难于放置在恰当部位使裂孔封闭,故影响手术的成功2)。特别是上方视网膜球形脱离者,因视网膜下液重力作用,常易造成脱离范围迅速向下方扩展,侵犯黄斑,致后有碍视功能恢复。
Lean等报告按主要裂孔位置取矫正姿势,双眼包扎24小时后,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仅发现上方裂孔及视网膜能自由活动的病例中,30%达到视网膜下液消散。据fouds认为矫正姿势使视网膜在玻璃体后液重力作用下沉落,视网膜下液则经裂孔转移到视网膜前,而致视网膜平复,但非视网膜下液的真正吸收6)。据观察单纯包扎双眼、卧床休息,虽然能减少眼球运动的频率和幅度,但未完全消除眼球运动7),实验表明眼球的急速转动可使视网膜前液经裂孔流进网膜下,影响视网膜复位1)。故上述传统方式使较大部分病例不宜作不放液手术。本文病例在牵引制动前,部分病例也先行双眼包扎,卧床休息而未使视网膜退回,与以上学者观察结果一致。
Algvere报告缝合内、下直肌牵引制动处理视网膜脱离,使82%的网膜下液吸收复位1)。Johnston等报告下直肌牵引制动治疗上方球形视网膜脱离14例,均能在术前使视网膜明显复位,而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不放液手术,强调球后麻醉与缝线牵引法能达到真正地制动作用2)。Chatellier等也报告内,下直肌缝线向颞上方牵引制动3天治疗25例网膜脱离病人,术前80%的病例视网膜完全或部分复位,使手术更易进行, 4例仅作单纯光凝裂孔3)。本文68例作直肌缝线牵引制动后89%的病人视网膜平复或明显退回,便于手术,而取得了满意疗效。从本文病例术后观察视网膜完全复位率较高,视功能普遍得到改善,经随访证明疗效较巩固,眼前段并发症较轻。眼底改变与荧光造影发现,提示术前患眼视网膜脱离情况有重要意义,如能早期控制视网膜脱离范围而不波及黄斑,将更有利于手术后视功能的显著增进。故我们强调一经发现裂孔性视网膜上方球形脱离,应住院紧急牵引制动,以免视网膜脱离扩散,为手术准备良好条件。
从文献报告和本文实践的体会,裂孔在上半视网膜的病例,进行下直肌缝线牵引制动较易操作和有效,而下半视网膜裂孔病例进行制动较难掌握,我们对6例进行过内或上直肌牵引,尚感固定不便,且易损伤角膜,有待进一步探索。
小 结
报告68例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人,采用直肌缝线牵引制动(多为下直肌牵引缝线)、双眼包扎、卧床休息1~2天后,即行不放液手术,治愈率为92%,13例术后随访3月~1年半,治愈病例保持视网膜平复,视力多能继续改善,并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提示早期牵引制动后手术的重要意义。本文结果表明,牵引制动法能使患眼真正制动,而促进视网膜下液消退,平复,以利于术中准确定位裂孔、易掌握电凝量,扣压位置适当。从而有效封闭裂孔,扩大不放液手术适应范围,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 Algvere P and Rosengren B:Immobilization of the eye, Acta phthalmol,1977,55:303
2. Johnston PB et a:Management of superiohalf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Br J opthalmol,1981,65:618
3. 陆国生:用牵引线固定眼球使网膜复位,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83,4:251
4. 吴英成、宋文熹:113例视网膜脱离不放液手术效果分析,实用眼科杂志,1983,1:23
5. Chignell AH et al:Failure in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Br J Ophthalmol,1973,57:525.
6. Lean Js et al:Effect of preoperative posture and biocular occulsi on retinal detachment ,Br J Ophthalmol,1980,64:941
7. Adams Gl et al:Effect of biocular and monocular Patchlng on eye movements ,Ar Ch Ophtha lmol 1973,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