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首次在黄斑裂孔手术中用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 ICG)着染视网膜内界膜、帮助识别并顺利地剥除内界膜后,近年来这种方法应用逐渐广泛。本文报道了一例术中用吲哚青绿着染内界膜后眼内光凝时视网膜内层对二极管激光吸收增加的现象。
一位73岁糖尿病并发黄斑水肿和玻璃体后脱离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用ICG着染内界膜,在剥除玻璃体后界膜时,发现鼻侧视网膜前出血和新生血管,因此用二极管激光进行眼内光凝,开始激光能量设为500mW,发现视网膜内层出现亮白色激光斑后把能量降至350mW。 同时发现着染ICG多的区域激光斑反应更强,相反,在临近的ICG着染少的区域,需要把能量增至750 mW才能获得理想的激光斑,在ICG着染更少的区域,标准的激光反应表现为视网膜深层出现白色斑点。术后第一天,眼底照相和OCT扫描显示ICG着染多的区域视网膜内层吸收激光的能量显著增加,激光斑反应增强。
作者认为ICG分子的光谱特性可以解释以上现象。
ICG分子结构复杂,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脂基因。根据ICG分子的聚合性和溶剂的性质,ICG可形成单体或多聚体,单体结构稳定蛋白可把ICG分子从多聚体变成单体。ICG最大的吸收光谱是:单体:785nm;多聚体:690nm,并受ICG分子聚合性和溶剂性质的影响。单体结构稳定蛋白可减少多聚体形成,并使吸收光谱从785nm增至810nm。组织学分析显示ICG分子着染内界膜时可能首先和细胞外大蛋白(如Ⅳ型胶原蛋白)结合,从而增加了ICG单聚体的形成,使吸收光谱变为810nm。而二极管激光波长为810nm,与结合在内界膜上的ICG吸收峰值接近,所以,当在着染ICG的视网膜区域光凝时,作者发现内界膜吸收了更多激光能量,术后一天OCT扫描证实ICG浓度高的区域激光斑位于视网膜表层,而ICG浓度低的区域激光斑位于视网膜深层。
最近一些报道指出使用ICG对视网膜和有毒性,可能与ICG吸收光谱和眼内光源的光谱特性有关,作者观察到ICG主要着染RPE,以黄斑裂孔中心明显。Sippy等报道:ICG作用于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可引起线粒体活性降低而细胞结构不变,增加其暴露在红外线波长的光照时间会导致更多损害。
二极管激光用于眼内光凝是安全有效的,本病例提示:在视网膜脱离和黄斑裂孔手术及玻璃体手术中使用ICG着染内界膜后进行眼内光凝时,术者应注意内界膜ICG染色不均匀或过多可能导致视网膜内层吸收激光能量增加,应通过观察着染ICG区域激光光斑的反应调整激光能量,避免由此引起的潜在并发症如视网膜外层光凝不足或视网膜裂孔等。另外,ICG着染内界膜后6周内荧光性仍存在,在此期间作眼内光凝仍应注意以上问题。
Matthew S. Benz, William E. Smiddy. /Increased Diode Laser Uptake in Inner Retinal Layers After Indocyanine Green Staining of 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Ophthalmic surgery, Laser & Imaging. -2003,34(1).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