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1)研究在标准LASIK手术前及术后1月波前像差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瞳孔大小的关系,认识LASIK术后出现眩光、暗视力下降、光晕等视觉质量下降的原因。(2)比较多光区光滑技术和单光区技术对像差的影响,以便指导临床LASIK手术技术。(3)研究小光斑、飞点扫描及红外眼球主动跟踪系统对波前像差的影响。
【研究方法】通过使用WFA1000型主观像差仪,首先得到37位(72眼)近视眼患者LASIK手术前和术后一月大瞳(>6.5mm)和小瞳(2-4mm)的波前像差变化数据;然后用Matlab软件分析其结果,从而获得定量分析像差的35项Zernike系数;最后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1)在标准LASIK术后,波前像差明显增大,以高阶像差增大为主,特别是三阶彗差和四阶球差。 (2)像差与瞳孔大小密切相关,瞳孔越大,像差越大(p<0.01)。同时术后小瞳到大瞳的像差变化比术前更明显。在手术前,随瞳孔的增大,像差以彗差增加为主;手术后,随瞳孔的增大,球差的增加变得最显著。(3)视区切削直径大小与像差密切相关,直径越大,术后产生的像差越小。
【结 论】(1) 在标准LASIK术后一个月,高阶像差明显增大,特别是彗差、球差的增大是产生术后视觉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2)随着瞳孔的增大,无论在术前还是术后,都带来了更大的像差,而且术后像差的变化更大。这与病人夜间视力下降和眩光的临床表现相符。(3)多光区光滑技术由于较单区技术带来更多的像差,所以在手术时,建议首选单区方式。(4)红外主动眼球跟踪系统和小光斑飞点扫描技术,由于能使切削面更加精细准确,减少术后像差,因而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