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会议投稿查询 | 综合信息报道 | 在线注册查询
|您的位置>>会议投稿查询>>视光学(投)>>调节发生时相关屈光因素变化的初步分析[临床研究] 发送给好友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阅读:646次 关键词:调节

 
   [作者]: 郑穗联 张艳玲 蔡剑秋 郑海华 施明光 [单位或文章来源]: 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眼科 [加入时间]:2003/8/11 [稿件录用方式]: 第四会场发言321
  调节发生时相关屈光因素变化的初步分析   
打印文档
  文字 背景 字号 保存设置   人气指数:646   


目的 探讨调节发生的机理以及调节发生时相关屈光因素变化及各因素相互关系,评估Helmholtz理论,Schachar理论Tscherning学说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A型超声波测量仰卧、坐位调节放松时的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腔径,同时作最大调节状态时仰卧、坐位、俯卧时的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腔径的测量,近点尺法测量仰卧、坐位、俯卧的近点。结果 仰卧时的近点(cm)为14.991±0.38,而俯卧、坐位时的近点分别为14.61±0.44及14.70±0.32(F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仰卧无穷远处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腔径、眼轴各为3.11±0.45、4.28±0.39、16.04±0.99、23.43±1.00;仰卧近点处1.0视标时各为3.05±0.43、4.33±0.51、15.93±1.00、23.31±0.99;俯卧近点处1.0视标时各为3.06±0.39、4.13±0.44、15.87±0.88、23.06±0.84;坐位无穷远处时各为3.19±0.40、4.09±0.44、16.08±0.81、23.36±0.88;坐位近点处1.0视标时各为3.13±0.40、4.13±0.44、15.98±0.79、23.09±0.82。仰卧近点处1.0视标和坐位无穷远处时的晶体厚度比较,t=2.23,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余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调节发生时玻璃体腔腔径、眼轴均无明显改变;前房深度变浅、晶体厚度变厚,除仰卧近点处1.0视标和坐位无穷远处时的晶体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外均无显著性差异;俯卧、仰卧、坐位这三种状态下的近点无明显改变。调节发生作用时赤道的小位移能导致晶状体的屈光能力大幅度改变,重力对晶体不产生影响,倾向支持Schachar学说。



  • 上篇文章成人眼屈光面光学特性的演变与正视的探讨
  •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 文章搜索:

    眼科专业学术会议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视光学(投)热点文章 □- 相关文章
    1. 成人眼屈光面光学特性的演变与正视的探讨 [阅读:2593]
    2. 高度近视白内障并低视力超乳术后视力分析 [阅读:2485]
    3. 闭路式OPL视力检测系统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阅读:2457]
    4. 人眼波前像差测量表示及矫正的研究和应用 [阅读:2220]
    5. 改良法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的建立 [阅读:1998]
    调节发生时相关屈光因素变化的初步分析
    青年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冷凝术后调节幅度变化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