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LASIK对术眼眼球的压迫作用可导致眼球的形态变化,这种变化是引发视网膜出血、裂孔甚至脱离主要诱发因素,本研究通过A型超声波对LASIK术中术眼形态学变化的测定,判定这种变化的程度大小,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变化与术眼生理结构的相互联系,为预防临床LASIK手术并发症提供依据。
方法:本组49眼,均为近视,近视程度-3.00D至-12.00D。按屈光程度分高度及中低度近视组;按术前眼压分为大于或等于13mmHg的A组,以及小于13mmHg的B组。术前以及术中(负压吸引过程中)测定术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以及视轴方向玻璃体腔长度,并计算每一眼术前及术中各指标差值,进行不同组别的对比。
结果:(1)本组49眼手术前及术中眼轴总长度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改变,其中主要为玻璃体腔长度变化,前房深度及晶体厚度无明显变化。(2)高度近视以及中低度近视组对比,高度近视组术前及术中眼轴总长度变化平均值大于中低度近视组,但无统计学差异。(3)A、B组对比,B组术前及术中眼轴总长度变化平均值明显大于A组,并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眼压高低与术中眼轴长度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
结论:(1)应用A型超声波对LASIK术中眼轴长度的观察,可较客观地判定术中术眼形态学变化程度。(2)近视程度的高低对术中眼球变化程度可能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术前眼内压力,术前眼内压越高,术中眼球结构变化越小,反之则越大。(3)术中眼轴变化主要发生玻璃体腔长度的改变,因此可推测LASIK对眼后节组织影响可能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