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
作者:吴晓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 100730 点击数:1676 更新时间:2005/6/29 9:58:48
|
|
目的:探讨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双眼视力、屈光状态,斜视度,代偿头位,双眼视觉功能。根据牵拉试验结果选择不同术式。对有下直肌限制者先行下直肌减弱术,二次手术根据残余斜视度选择内外直肌转位术或其它术式。对下直肌无限制者先行内外直肌转位术,对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行水平直肌减弱加强术,随访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63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发病年平均1.29±3.95岁。矫正视力:健眼平均0.99±0.34,麻痹眼平均0.60±0.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169,P=0.000)。有36例(66.67%)存在不同程度的弱视,其中单眼弱视27例,麻痹眼为弱视眼25人(69.44%)。重度弱视9人(25%)。患眼下斜视19例,第一眼位正位1例。水平斜视合并下斜视43例,其中合并外斜视31例,合并内斜视12例。垂直斜视度:31.05±15.19Δ。内斜度34.167Δ±14.75Δ。外斜度41.67Δ±20.19Δ。20人有代偿头位,头向患侧倾的有12人。除1例外,绝大多数病例术前无双眼视觉三级功能。手术方式:63例中第一次手术行内外直肌转位术38例,行下直肌减弱术18例。其它术式7例。有32例术后随访6.03±6.48月,12例因低矫行二次手术。首次行转位术者有10例于二次手术行患眼下直肌减弱术,首次行患眼下直肌减弱术者有2例二次手术行内外直肌转位术。术后垂直斜视度:转位术平均矫正24.11±10.92Δ,下直肌后退术平均矫正27.55±19.65Δ。行转位术:治愈12人,好转7人;行下直肌后退术治愈5人,好转5人,无效1人。术后恢复III级功能者3例,II级功能者5例,I级功能者2例。
结论:双上转肌麻痹是一种先天性斜视,常因患眼运动异常造成单眼弱视,应尽早施行手术同时进行弱视治疗。患者多无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通过手术可矫正眼位,但麻痹肌运动恢复不理想。术后双眼视觉恢复不理想。根据有无下直肌限制选择内外直肌转位术或下直肌减弱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部分患者需要二次或以上的手术。
|
|
|
会议投稿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两种上斜肌减弱术治疗A型斜视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会议投稿: 花青素治疗儿童弱视临床观察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