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7届全国会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CHST6基因突变的研究         ★★★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CHST6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刘玉莲 文章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点击数:953 更新时间:2012/9/13
目的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Macular Corneal DystrophyMC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病,1980年由Groenouw 首次阐述,故又称Groenouw II型角膜营养不良,属于角膜基质营养不良。临床上以双眼进行性角膜基质弥漫雾状混浊,间或有界限不清,局灶性斑片状白色混浊,由角膜中央向周边及深层发展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丧失、畏光和眼表不适感等, 最终需要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2000年由Akama等首次发现斑状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CHST6基因,将其定位于染色体16(16q22CHST6编码角膜N-乙酰葡萄糖胺-6-磺基转移酶(corneal N-acetylglucosamine-6-sulphotransferase, GlcNAc6ST,这种酶把硫酸根传递给N-乙酰葡萄糖胺,此物质参与角膜中硫酸角质素蛋白多糖的生物合成。CHST6基因突变导致这种酶活性的减低,影响未硫酸化的硫酸角质素( keratan sulphate, KS)组成,最终导致角膜混浊。自Akama后众多学者对其所在国家的斑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CHST6基因中都发现了突变。本研究对我国东北一诊断明确的斑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三个阳性体征患者抽血提取DNA并进行CHST6基因序列正反双向测序,进一步探讨斑状角膜营养不良与CHST6基因突变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国东北一初步诊断的斑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目前已发现的同代三个患者,其中两位男性,一位女性。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2ml。提取基因组DNACHST6基因共有4个外显子,编码区位于第三个外显子上,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CHST6基因的第三外显子进行基因扩增,然后进行基因测序。
结果 对这一斑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三个患者CHST6基因编码区进行基因正反双向测序发现的共同突变点:第三外显子第78个碱基插入碱基G,原第78个碱基TA,造成编码区氨基酸突变L21R,即21位的亮氨酸(CTC)被精氨酸(CGA)所替代。
结论 我们的研究证实了CHST6编码区的氨基酸突变L21R是导致这一斑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角膜混浊的直接原因,迄今为止该突变尚未被在国际上发现。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