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2届全国会 >> 角膜结膜病12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角膜移植排斥的预防和治疗         
角膜移植排斥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黄一飞 文章来源:解放军总医院眼科 全军眼科中心 点击数:1724 更新时间:2007/5/25 9:05:12
角膜移植排斥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发生更常见后果也更严重。较之70年代,90年代以来,由于植片保存、手术技术、术前-后处理的改善和进步,其它手术并发症相对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移植排斥已经成为植片失败主要原因。常规PKP患者,25-30%至少经历一次排斥反应,其中20%不可逆,最终5-10%植片失败。特别是高危PKP患者,植片存活率可降至<50%,甚至不足10%。 植片排斥机制,因素复杂 许多尚不完全清楚。 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提高或保持视力或植片长期成功率的关键主要有两个方面:消除或减轻植片抗原性;抑制或阻断移植受体免疫排斥反应。 一.临床上应该合理把握手术适应症,随着新的手术方法和技术的出现,为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提供了许多新的选择。 二.组织配型虽然能降低移植排斥,但临床上可操作性差。 三.减少角膜植片免疫源性,除考虑合理的植片大小外,植片培养液保存和器官培养方法可能使角膜丢失一些抗原、免疫物质和减少Lc。生物工程植片目前主要还是实验阶段,脱细胞基质方法的改进,可能成为异种角膜利用的发展方向之一。 四.免疫抑制剂临床上糖皮质激素仍是最常用的药物,长期应用激素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在临床上对手术效果有严重影响,局部快速代谢新药可能对眼压影响更小。其他药物包括:神经钙蛋白抑制剂,雷帕霉素靶点(TOR)抑制剂,核苷酸合成抑制剂,抗代谢药物和其他新药。蛋白质药物如:清除性抗体,非清除性抗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由于全身应用并发症多且有些严重,尚难在角膜移植术后使用。 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特点:药物与靶标结合不会达饱和状态(耐受浓度范围内),效应与浓度呈比例,监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非常重要。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小分子药物如雷帕霉素具有抑制角膜移植排斥/抑制新生血管双重作用。采用CADD技术筛选的小分子非肽化合物,有抑制CD4/MHC-Ⅱ结合的作用,实验表明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五.诱导免疫耐受是理想的预防移植排斥的方向,但仍然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角膜移植排斥的治疗依赖及时处理和合理应用药物,而及时发现移植排斥是救治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
会议投稿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