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管状视野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干预
作者:李继红  文章来源:天津市眼科医院  点击数1880  更新时间:2005/6/15 10:27:24  文章录入:天津眼科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探讨呈管状视野的晚期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疏导、积极暗示和家庭中应对指导等心理干预措施,对改善重症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对48例呈管状视野的晚期青光眼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例,开角型青光眼2例,继发性青光眼6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例。行小梁切除加周边虹膜根切术39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4眼,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5眼。同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干预组(n=22)和对照组(n=26),两组术后给予个性化降眼压药物和视神经保护类药物治疗,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观察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视野的变化、眼压控制水平及治疗依从性等。 结果:观察发现,所有晚期青光眼患者均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焦虑和自弃心理。由于病程已进入晚期,多次病情复发而多次住院的病人及双眼视力及视野极差的病人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对他人的生活依赖度明显增加,就更容易对治疗和生活丧失信心,表现为整天情绪低落。多数青光眼患者又是老年人,常常自费或依靠子女的收入治疗。由经济问题造成的心理负担重,担心花钱多治不好病,因此也会对术后效果产生疑虑。所以在围手术期,通过心理干预治疗,包括向患者介绍已出院青光眼患者术后效果良好的情况,在生活中多体贴和关心病人的实际需要,使其感到来自周围人群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唤起乐观情绪。并向病人说明保持良好心态与稳定青光眼病情的关系,同时教育家属在病人面前保持良好情绪,让其家人良好的言行和情绪在医院心理干预的基础上,也能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产生积极的效果。结果干预组在最佳矫正视力和视野变化方面同对照组虽然并无显著性差异(P>O.05),但在眼压控制的稳定性及治疗依从性方面,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 结论:呈管状视野的晚期青光眼患者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心理障碍,针对晚期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点在手术后辅以个性化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