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原发性房角关闭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激光打孔术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研究
作者:严钰洁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点击数415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研究中国人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激光虹膜击孔术(LPI)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发生率、与高坪虹膜的关系及其功能学意义;探讨非瞳孔阻滞的致病因素。
方法 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LPI后的PAC和PACG患者,利用UBM,观察房角镜下无虹膜周边前粘连(PAS)象限的接触性房角关闭情况,研究其与高坪虹膜,厚虹膜,前置虹膜的关系;对未用药眼压<21mmHg的患者进行暗室试验。
结果 共纳入134例患者134只眼。UBM上显示接触性房角关闭≥1个象限的85只眼(63.4%);接触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的39只眼(29.1%)。高坪虹膜≥1个象限的49只眼(39.6%),高坪虹膜≥2个象限13只眼(9.7%)。134只眼中459个象限没有PAS,其中,143个象限(31.2%)有接触性房角关闭。在这接触性房角关闭象限中,高坪虹膜只占42.7% (61/143),前置虹膜占16.1% (23/143),厚虹膜占11.1% (16/143),前置虹膜合并厚虹膜占20.3% (29/143)。115例患者进行了暗室试验。接触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的患眼暗室试验阳性率(37.5%, 12/32),明显高于接触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的患眼 (16.9%, 14/83) (p=0.018)。而高坪虹膜≥2个象限和<2个象限的患眼暗室试验阳性率没有显著差异(36.4%,4/11和21.2%, 22/104) (p=0.266)。
结论 LPI术后约有2/3的PAC和PACG患眼至少1个象限以上存在接触性房角关闭。高坪虹膜的比例只占到接触性房角关闭的一半以下,其他因素如前置虹膜,厚虹膜等占到了另外的一半。暗室试验结果提示接触性房角关闭可能比高坪虹膜更加具有功能学意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