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垂直劈核法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作者:党光福  文章来源: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点击数307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评价垂直劈核技术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40例(40眼)老年性白内障实施2.2mm切口的同轴超声乳化术,做直径5.5mm的环形撕囊,充分水分离,用垂直铲状劈核器做核与皮质的劈开分离,将核劈分游离分为4~6块,然后乳化吸出,囊袋内植入非球面IOL。术毕切口水密,加深前房。术前术后观察视力,裂隙灯,眼压,IOL位置,和术中CDE。
结果 所有手术顺畅,无并发症发生,CDE平均值为23.54. 随访3月,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89。术后第一天角膜清亮,切口略水肿,房水光闪+,瞳孔圆,光反射灵敏。术前平均眼压18,77mmHg, 术后14.28mmHg;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术前平均2245.41,术后2080.33。
结论 自1991年Ginble 发明分而治之法劈核技术以来,其操作一直在不断改进,各种变化的主旨是提高核块的处理效果,这些年来,劈核技术细微的表现是手术安全需要的体现,在现代白内障手术关键的步骤中,预防后段并发症取决于囊袋的完整性,和悬韧带的完整,这些要通过最小化/最低程度的损伤后囊膜的完整性,或通过最大限度的控制分核的效果增加超声的安全和效率来实现的。本方法对以往硬核劈裂法的改进,尤其适用于3级以下的核处理;充分的分离核块,增加了超声的效率,同时手术中可直视后囊膜的状况,保证手术的安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