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对大鼠正常视网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轶  张…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 100730  点击数1059  更新时间:2007/5/13 20:51:42  文章录入:cinderellacy  责任编辑:毛进
【摘要】 目的 研究正常棕色挪威大鼠(BN大鼠)视网膜经810nm微脉冲半导体激光照射后的改变。 方法 BN大鼠130只眼,使用810nm微脉冲半导体激光,采用不同能量及DC对BN大鼠进行治疗。分别于激光照射后第1、3、7、14、28d进行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检测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70, HSP-70)在视网膜的表达情况,用TdT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查细胞凋亡。 结果 (1)阈值及阈上能量低DC时,激光照射部位无光学显微镜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阈值及阈上能量高DC时损伤严重,可累及视网膜内核层。(2)微脉冲半导体激光照射后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细胞HSP-70表达有一动态变化,1d时阳性表达细胞即较正常视网膜明显增加,3d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w时恢复近正常水平。HSP-70阳性细胞数量随激光能量提高而增加。(3)TUNEL染色可见激光照射部位凋亡细胞主要存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外核层、内核层,甚至脉络膜层,其数量随激光能量增高而增多。在激光照射后第3d,凋亡细胞数量最多。 结论 视网膜的损伤程度与激光能量及DC呈正相关。低能量高负载系数(50mW,50%)或高能量低负载系数(100mW,5%~15%)时,损伤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避免了神经上皮层的损伤。激光后HSP-70高表达及细胞凋亡可能在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