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MMP-2和MMP-9表达与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翟华蕾  …  文章来源: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266071   点击数1370  更新时间:2006/7/7 11:15:54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2和MMP-9的表达与角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 方法 利用新西兰白兔制作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分别接种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与白色念珠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和MMP-9的来源,明胶酶谱法检测其活性。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不同真菌感染的角膜中炎症细胞的浸润、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降解、真菌菌丝的生长方式和病变深度的差异。 结果 MMP-2和MMP-9主要在溃疡部位表达。MMP-2主要由角膜基质细胞产生,真菌感染后5d检测出活性,8d活性明显升高。而MMP-9主要来源于角膜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接种后1d即可检测出活性,3d活性最高,然后逐渐下降。茄病镰刀菌感染后3d,角膜组织中散在中性粒细胞,浅层ECM被降解,菌丝主要平行于角膜基质纤维生长。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后3d,角膜组织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周围ECM被明显降解,菌丝主要垂直生长。接种后8d,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角膜中炎症细胞和菌丝明显减少,而烟曲霉菌感染的角膜无明显变化。 结论 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兔角膜后,产生的MMP-2和MMP-9活性、病理改变严重程度明显不同;其中,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最强,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最弱。不同的真菌感染后,角膜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MMP-2和MMP-9活性不同,二者尤其是MMP-9对降解角膜ECM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角膜溃疡的形成;随着ECM降解程度的不同,真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病变深度等出现明显差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