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知识 >> 眼科专业 >> 眼科专家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图文]中国工程院谢立信院士         ★★★
中国工程院谢立信院士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丁香园 点击数:6657 更新时间:2005/7/17 23:57:10

谢立信,男,1942年12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87年至1988年间,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从事角膜病博士后研究。谢立信教授在我国角膜病、白内障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以及眼科显微手术领域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共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19项,获国家及省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论文238篇,出版专著16本,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2名。

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暨眼科医院院长,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还任《中华眼科杂志》等9种杂志编委,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医科大学、青岛大学兼职教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客座教授、亚太地区角膜病和屈光手术理事会理事、国际眼表疾病研究会理事等职,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立信院士的主要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要点

转贴自:山东省眼科医院

一、眼科角膜病领域

(一) 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早期诊断标准,用该标准可以在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前3~6个月内即做出诊断,从理论和临床上解决了因此手术失败的相关问题,对指导临床角膜移植,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该成果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

经专家鉴定,认为在角膜内皮细胞研究的其他领域还取得了以下五方面创造性成果:①发现8个月胎龄以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已初具成人的特点,可用于特殊情况下穿透性角膜移植,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改进了角膜内皮细胞培养技术,为体外研究内皮细胞的生理、病理学创造了条件。③创造性的用活性密度代替活性率,完善了正确评价内皮细胞活性的方法,同时改进了眼库中角膜内皮细胞染色的部位,对推动我国眼库的建立和角膜移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④通过猫眼化学伤,建立了一种较理想的内皮细胞创伤修复模型。⑤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在活体上首次报告了白内障术后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首先在国内提出将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作为手术技巧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保证白内障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严重感染性角膜病的研究

1、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研究

在国内外第一个系统化地论证并提出了除三叉神经节外,角膜组织是单疱病毒I型(HSV-1)又一潜伏地和复发源地的理论;并在国内首次成功的体外培养了人角膜内皮细胞和人三叉神经节细胞,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获199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位)。

2、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

(1)利用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研究。1998年在国内首次引进了眼科临床型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研究发现,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确诊率为98.1%,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大的一组病例报告(中华眼科杂志,1999,35:7-9)。

(2)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发病机理的研究。根据大量病例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分析,在国际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真菌性角膜炎在角膜内主要存在着三种生长方式:水平生长、垂直生长、混合生长;并提出不同菌种感染的手术方式不同(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助号30271394)。研究成果在该领域国际权威眼科杂志Cornea发表(2002,21:33-37. IF因子1.391)。

(3)晚期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总结了108例晚期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经验,发现只要方法得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该论文在1998年美国眼科年会大会发言,并发表于国际权威眼科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01,85:1070-1074. IF因子1.948)。

(三)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针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国际性难题,取得了以下创造性成果:

1、 原始创新性研究眼内植入长效环孢素A缓释系统的研究开发获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资助(国家863计划,资助号:2002AA2Z3136)。该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了应用前房植入型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缓释系统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可有效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毒副作用小,是一种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给药方法。该研究已申报I类辅料的国家专利(申请号:99105984.0)和IV类眼科新药的国家专利(申请号:00122863.3)。相关研究“长效肝素眼内缓释系统”、“CTLA-眼用制剂”都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02102478.2、02135359.x)。

2、在国内率先探讨了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调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证明TRAIL能抑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免疫排斥反应时间,论文在国外Transplantation杂志发表(2003,76:1556-1559. IF因子4.035)。

(四)角膜屈光手术的研究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显微角膜板层切除术(Microlamellar kerotectomy,ML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手术和临床研究,是国内现代角膜屈光手术的推行者之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7,110:282-285);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体屈光度测算不准确这一难题,利用屈光理论和总结临床病例,自行推导出了有效的测算公式。论文在日本眼科杂志发表(临床眼科,2001, 55:1429-1432)。

二、眼科白内障领域

1.创造性地改进儿童白内障手术,取得显著效果。1993年率先开展了儿童白内障摘除前后环形撕囊联合前玻璃体切割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的手术方法,改进了儿童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此方法大大地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已在国内广泛推广。

2.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多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1993年开始,在我国首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透明角膜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华眼科杂志,1995,31:330-332),进一步缩小了我国白内障手术与国外的差距,推动我国白内障手术质量的提高。

3.在白内障手术方式上有多项创新。针对目前我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尚未能普及的现状,为减少术后散光,改良了手术切口,报告了自创的改良挑眉式切口,有效地减少了大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散光(中华眼科杂志,2000,36:307-309);改进了慢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创造性地发明了囊袋内翻核法和玻切器瞳孔成形法,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在国内首先报告了前房注射t-pA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前房纤维渗出膜的方法,给出了有效剂量和治疗时间,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91-293)。

4.推动我国白内障屈光手术的开展。对各类白内障术后的散光和屈光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方法;报告了目前广泛开展的角膜屈光手术后导致IOL度数测算误差的现象,并首次提出了校正的IOL测算公式,并在临床得到了应用。

5.在国内首次报告了Fuchs 综合征的发病率,提出了白内障术前行内皮检查的重要性(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86-187)。

6、进行了国产缩瞳剂和粘弹剂对人角膜内皮细胞毒性的体外实验,证明了国产试剂的安全性,推动了我国白内障术中用药的进口替代。

三、眼库技术的系列化研究

1、创造性地推动了我国角膜保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1981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了“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可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达4天。1997年又研制出了效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DX角膜活性保存液”,活性保存时间由原来的4天提高到11天,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保存液的1/5,已在全国推广使用。2002年又成功研制出了“角膜器官培养保存液”,可保存角膜活性达4周。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眼库的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利用PCR技术检测供体角膜乙型肝炎、爱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检测,为眼库供体传染性疾病的检测提供了参考方法。在国内率先建立利用眼部少量组织进行快速HLA-DRB1基因配型方法,为今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控制和预防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眼科资讯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眼科资讯:

  • 下一篇眼科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